端午佳节,碧波荡漾,绿柳依依,校园里弥漫着粽子的清香。我望着手中那颗精致的粽子,思绪飘回了去年端午,与好友们共度的那份温馨时光。
记得那天,阳光洒在操场上,我们一群中学生在体育课后,围坐在树荫下,讨论着如何过这个传统节日。小杰,我们班的幽默担当,突然提议:“我们何不自己包粽子呢?”众人听后,兴奋不已。小梅,一向文静的女孩,竟也附和道:“这主意不错,正好可以体验一下传统文化。”于是,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庆祝活动就这样开始了。
我们各自回家,准备材料。第二天,教室变成了一个小作坊。桌上摆满了糯米、红豆、红枣、粽叶和麻绳。我们像模像样地开始了包粽子大赛。小杰挑眉一笑:“这可不是简单的活儿,得有点手艺。”说着,他双手翻飞,粽叶在他手中听话地卷成了小漏斗。我也不甘示弱,却怎么也做不到他那样的熟练。小梅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:“先这样,再那样,你看,不就包好啦?”她的话如同春风,拂去了我的挫败感。
我们一边包着粽子,一边闲聊着学校的趣事。小杰忽然问道:“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?”我摇头表示不知,他故作神秘地继续说:“古人云,‘五月五,是端阳’,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投江以粽子,以免鱼虾侵扰其身体。”众人听得入神,纷纷点头,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意油然而生。
粽子包好了,大家兴高采烈地煮起来。不一会儿,粽香四溢,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。小梅咬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甜而不腻,香糯可口,真不错!”我们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。那一刻,仿佛屈原的精神也在我们心中传递。
傍晚时分,我们还组织了一场端午知识竞赛。我胸有成竹地站上讲台,用排比句式提问:“端午节,我们赛龙舟,吃粽子,还要挂什么呢?”大家异口同声回答:“挂艾草和菖蒲!”我们的知识竞赛,既有趣又充满教育意义。
随着夜幕降临,我们还点起了篝火,围着火堆唱歌跳舞,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。篝火的光芒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,闪烁着青春的活力。我们相信,这些美好的记忆,将会像那燃烧的火焰一样,永不熄灭。
端午节,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,它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,一次文化的传承。通过这样的活动,我们不仅学到了包粽子的技艺,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浓浓的同窗之情。正如古诗所言,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我们的心更加紧密地相连。
如今,我又来到了端午,手中这颗粽子,是对去年端午的美好回忆。我决定,明天要把这份情谊,这份传统文化,传递给更多的同学。让我们一起,让粽子飘香,同窗情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