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粽子的味道,就是家的味道。每年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。记得那一年的端午,我与好友小杰一起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时光。
那天清晨,我早早地起床,阳光透过窗帘,洒在了妈妈忙碌的背影上。她正在厨房里,准备着包粽子的糯米、红枣和粽叶。我凑过去问:“妈,今年我们能自己包粽子吗?”妈妈笑着点了点头,眼中满是鼓励。
不一会儿,小杰也来到了我家,我们两个迫不及待地洗手,准备大干一场。妈妈教我们如何挑选粽叶,如何折叠成锥形,再将糯米和红枣填充其中。小杰学得特别认真,他像模像样地拿起一片粽叶,学着妈妈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卷起来,可惜不是漏米就是散架。
我忍不住笑出了声,调侃他说:“小杰,你这手艺,可是‘竹篮打水一场空’啊!”小杰也不甘示弱,回敬道:“别嘲笑我,等会儿我包的粽子可是要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’的。”我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,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厨房。
包粽子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耐心和巧手。我尝试着妈妈教的方法,慢慢地卷起粽叶,小心翼翼地填充糯米,最后用细绳紧紧地捆绑起来。看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,虽然外形不如妈妈的那般匀称,但心中却满是成就感。
窗外的阳光正好,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粽子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,那是端午节特有的味道。我们围坐在餐桌旁,等待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。小杰突然问道:“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吗?”
我沉思了片刻,回答道:“古人云‘五月五,是端阳;门插艾,香满堂’,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投入江中的粽子,是为了避免鱼虾侵扰屈原的身体。”小杰听后,连连点头,感慨地说:“原来粽子背后还有这么深的含义啊。”
粽子终于煮好了,我们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,那热腾腾的粽子香气扑鼻而来。一口咬下去,糯米的软糯、红枣的甜香在口中交织,那是端午节最美的滋味。小杰赞不绝口:“这粽子,简直就是‘食中珍品’啊!”
那一天,我们不仅仅是学会了包粽子,更重要的是,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家的温暖。端午节的粽子,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承载着我们对历史的尊重,对家人的爱,还有对友情的珍视。
时光荏苒,转眼多年过去,每当端午节来临,我总会想起那年与小杰一起包粽子的情景。岁月流转,但那份粽香情深的记忆,却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