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中的端午节总是伴着粽叶的清香和龙舟的号子,在我心中荡起阵阵涟漪。那年端午,我和好友小辉,一同踏上了寻找传统足迹的旅程。
“小辉,你看那江面上,龙舟竞渡,多么壮观!”我兴奋地指着远处水面上奋力划桨的选手们。小辉微笑着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向往:“古人云,‘百舸争流,不进则退’,这竞赛精神,正是端午节赋予我们的力量。”
我们决定亲手包粽子,体验这传统节日的魅力。家中,粽叶和糯米已经准备妥当,我和小辉围坐在桌前,开始了我们的“包粽大业”。我拿起一片粽叶,试图模仿奶奶的手法,但总是包不好,粽叶不是裂开就是糯米漏了出来。小辉看我笨手笨脚的样子,不禁笑道:“看来你这是‘画虎不成反类犬’啊!”
“别笑我了,快教教我怎么才能包得既结实又美观。”我无奈地说。小辉耐心地示范,告诉我每个步骤的诀窍,渐渐地,我包出的粽子也开始像模像样起来。我们边做边聊,话题从学习转到了对未来的憧憬。
“你说,我们将来会不会也像那些龙舟上的汉子一样,为了梦想奋力拼搏?”我若有所思地问。
“当然会!”小辉坚定地回答,“古人云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’,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,更应该有不断进取的精神。”
包好粽子后,我们决定去拜访退休的老教师王老师,他曾是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,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。到了王老师家,他正坐在摇椅上,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,沉浸在古代诗文的世界里。
“王老师,我们来给您送粽子了。”我们异口同声地说。
王老师抬起头,眼中满是欣慰:“你们还记得老师以前讲的屈原的故事吗?‘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’,屈原的精神,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。”
我们围坐在王老师身旁,听他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爱怀。王老师的言语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,这让我和小辉深受感染。
夕阳西下,我们告别了王老师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我望着天边的晚霞,心中充满了感慨:“小辉,今天这个端午节过得真有意义,不仅学会了包粽子,更重要的是,我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邃和我们肩负的责任。”
小辉点了点头:“是啊,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的根,无论将来走多远,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。”
随着夜幕的降临,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端午节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情感,而今天的经历,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