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又绿江南岸,清明时节的雨丝轻柔地洒在古老的青石板上,润物无声。我,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,跟着爸爸妈妈前往乡下的祖坟,去完成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祀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爸爸边开车边轻声吟诵着诗句,那声音里有对先人的追忆,有对生命的敬畏。我透过车窗,看着窗外的风景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庄重感。
到了祖坟,一片绿意盎然,但那绿意之中,却有着一块块肃穆的墓碑。爷爷已经开始忙碌着清扫杂草,整理墓地。我紧随其后,学着大人的样子,用小手拔去周围的野草。
“孩子,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来祭祀吗?”爷爷停下手中的活,目光慈祥地望向我。
我摇摇头,心中充满好奇。
“古人云,‘饮水思源’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,离不开祖先的庇佑与奋斗。我们来此,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先人,更是为了教育后代,记住自己的根。”爷爷的话语里带着几分严肃,几分深情。
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心中却有了一丝触动。我开始认真地摆放祭品,点燃香烛,跟随大人们的动作,深深地鞠躬。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的味道,似乎连风也变得庄重起来。
“‘百善孝为先’,孝顺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,也体现在对先祖的纪念和感恩。”妈妈的声音柔和而坚定。
我抬起头,看着墓碑上刻着的祖辈的名字,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情感。我仿佛看到了先人们辛勤耕作的身影,听到了他们对子孙的殷切期望。
祭祀完毕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祖坟旁的树荫下,分享着带来的点心。阳光透过树叶,洒在每个人的脸上,温暖而祥和。
“‘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’。我们今天能有这样安逸的生活,都是先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果。”爸爸边吃边说。
我默默地听着,心里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好好学习,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,不辜负祖辈们的期望。清明节,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一次家族记忆的传承。
天色渐晚,我们收拾好东西,准备离开。我回头望了望那片安静的墓地,心中有了新的认知。清明祭祀,不只是一种仪式,它是一种责任,一种传承,更是一种生命的对话。
我们的脚步在夕阳下拉长,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,每一步都承载着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。清明节,一个小小的我,在这样的传统仪式中,慢慢长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