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时节的轮回,带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,又是一年清明至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,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,还有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,特别是一种食物,它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,更是心灵的慰藉。
我叫林浩,是宁波一所高中的学生。每逢清明,家族里总会聚在一起,制作那具有独特风味的青团。记得去年的清明,我第一次被允许参与到这个传统的制作过程中。
“林浩,青团不仅仅是春天的味道,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记忆和对自然的感恩。”奶奶边揉着糯米粉边对我说,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庄重和温情。
“是啊,这绿色的面皮,用的是新采的艾草汁和糯米粉揉成,每一团都寓意着生机和希望。”妈妈在一旁补充着,她的手熟练地在面团上打转,不一会儿,一个个圆润的青团便初见雏形。
我学着他们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将豆沙馅包裹进面皮中,心中不禁浮现出那句古诗:“食色,性也。”这青团,不仅是对味觉的诱惑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。
制作青团的过程中,我们家的餐桌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。爸爸会讲述一些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故事,比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来历,还有“古人云:‘清明时节雨,路上行人欲断魂’,这不仅仅是指天气,更是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。”
我听得津津有味,心中涌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意。青团做好后,我们还会带着它们去扫墓,作为祭奠先人的祭品。墓地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,那是春天的味道,也是家的味道。
在宁波的清明节,除了青团,还有其他一些食俗,比如吃荠菜、螺蛳等,这些都是春天特有的食物,代表着新生和希望。荠菜被称为“春天的使者”,它的鲜嫩和清香,总是让人忍不住多食几口。而螺蛳则寓意着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在小小的壳里,包含了大大的智慧和力量。
这个清明节,我不仅学到了制作青团的技艺,更重要的是,我体会到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家族情感的传递。这些食俗,不仅仅是对味觉的满足,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滋养。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,我仿佛能听到祖辈们的叮咛,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开始意识到,这些传统食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,更是对未来的期待。它们如同一条条纽带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。在这个清明节,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,也看到了家族故事的延续。
宁波的清明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是一段记忆,一种情感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而我,作为这个家族的一份子,将继续承载这份传统,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