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拂面,清明时节,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。小镇上,那条老街依旧,石板路上青苔斑驳,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。我踏着这历史的痕迹,耳边回响着童年的欢笑,那是关于清明粿的记忆。
“阿妹,今年的清明粿准备得怎么样了?”我推开家门,看见母亲正在厨房忙碌着,面粉和着艾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。
母亲转过头,脸上带着慈爱的微笑:“你来得正好,快来帮忙,今年我们一起做清明粿。”
于是,我和母亲开始了这项传统的仪式。揉面、调馅、包制,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对春天的赞美。我问母亲:“为什么清明节要吃清明粿呢?”
母亲一边熟练地包裹着馅料,一边缓缓道来:“古人云,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清明,是祭奠先人、寄托哀思的日子。而清明粿,是用艾草和糯米做成的,艾草代表着春天的生机,糯米寓意着团团圆圆,我们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家人的怀念。”
我心头一暖,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这时,弟弟也从外面跑了进来,看着我们忙碌,好奇地问:“哥,我们能不能给清明粿加点创意呢?”
我笑着拍了拍他的头:“创意是好的,但也要尊重传统。就像古诗中说的,‘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’。我们可以试着在形状上做一些变化,但味道和材料还是应该保持传统的风味。”
弟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然后他拿起一团面团,开始尝试做出各种形状。小小的厨房里,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。
清明粿做好了,蒸笼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这份春日的美食。我望着窗外的绿意盎然,心中感慨万分。清明粿不仅仅是食物,它承载着文化,连接着过去和现在,是我们与祖辈沟通的桥梁。
“‘每逢佳节倍思亲’,这句话真是说到了心坎里。”我轻轻叹息,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柳絮,仿佛看到了那些远去的亲人。
母亲看着我们,眼中闪烁着泪光,却带着微笑:“孩子们,记住,无论你们走得多远,家的味道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。”
我点了点头,心中充满了力量。清明节的这个午后,我和家人一起做清明粿,不仅是一次传统习俗的传承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我们用双手和心灵共同编织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的眷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