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初夏,学校放了一周的假,刚好赶上我国传统的节日——端午。我,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中学生,对这个节日有着特别的期待。端午节,对于我来说,不仅仅是放假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验。
记得去年端午,我与几个同学相约去了一位家传粽艺的老奶奶家,学习包粽子。老奶奶年过七旬,但精神矍铄,手上的功夫依然精准。她用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,轻巧地将竹叶折叠、装米、放肉,再一折一绕,一个饱满的粽子便成型了。老奶奶告诉我们:“人生如粽子,外头要坚韧不拔,里头要饱满充实。”同学们都默默地模仿着,希望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也能“内外兼修”。
那天,我们还聆听了老奶奶娓娓道来端午节的由来。她说:“屈原忠心耿耿,为了国事忧心忡忡,最后投江殉国,端午节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爱国精神。”我们听得入了神,心中对屈原的崇敬油然而生。
这年,我打算自己动手,准备材料,邀请了好友到家中一起包粽子。我们分工合作,有的洗粽叶,有的淘糯米,还有的切肉。我笑着说:“‘一叶扁舟载不动,许多愁’,咱们的粽子可得要装得满满的。”朋友们都笑了起来,气氛既轻松又融洽。
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一个个粽子逐渐成形。我尝试着用老奶奶教的方法,却发现动作生疏了许多,粽子形状各异,有的还露了馅。朋友见状,便打趣道:“‘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’,包粽子也是如此,要不断练习才能精益求精啊。”我们互相鼓励,不断尝试,终于都包出了像模像样的粽子。
包完粽子,我们还准备了一场小型的端午知识竞赛,出题都是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历史。竞赛中,我引用了一句古诗:“‘屈平辞赋悬日月’,屈原的文学成就自不必多说,他的忠诚和高洁更是千古传颂。”朋友点了点头,说:“是的,我们应该学习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。”
到了下午,我们把包好的粽子煮熟,一个个粽子在沸水中翻滚,散发出阵阵清香。我们围坐在桌边,品尝着自己劳动的成果,谈论着对未来的憧憬。一个朋友感叹道:“‘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’,我们每个人都要像粽子一样,经历时间的熬煮,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”
这一天,我们不仅仅是学习了包粽子,更重要的是,我们深入了解了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和精神。我们相约,来年端午,要更加用心地去传承这份文化,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节日。
阳光透过窗户,洒在了我们洋溢着青春的脸庞上,粽香飘扬,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历史的回响。这个端午,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,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。未来无论我们身在何处,这份传统的情怀,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