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家门前,有一条蜿蜒的河。每到端午节,这条河便热闹非凡,龙舟划破水面,锣鼓喧天。今年的端午,我与好友东东一同站在河边,观看龙舟赛。
“你知道吗?龙舟赛是为了纪念屈原。”东东说道,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河面,仿佛能从波光粼粼中看到古人划桨的身影。
“屈原是谁?”我好奇地问。
东东转过头,看着我,眼里闪烁着敬仰之情:“他是楚国的大夫,一位伟大的诗人。据说,他因为忧国忧民,最终投江自尽。”
我点点头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:“那我们今天不只是在看比赛,还在缅怀一个伟人啊。”
东东笑着点头:“古人云‘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’,屈原就是这样一位不断寻求真理的人。”
端午的阳光照在水面上,金光闪闪,像是无数小鱼在水中游动。我们两人捡起岸边的芦苇,编织成简单的花环。东东说,这是为了纪念屈原,因为相传人们曾在他投江的地方撒下糯米和其他食物,希望鱼儿不要吃掉他的身体。
“你觉得屈原听到我们的故事会怎么想?”我突发奇想。
东东放下手中的芦苇,认真地看着我:“古人云‘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’,屈原正是这样一位宁愿牺牲自己,也要保持高洁品格的人。我想,他一定会欣慰吧,因为后人没有忘记他的精神。”
我们继续编织,一边聊着屈原的诗,一边想象着那个遥远年代的楚国。东东背诵着屈原的诗句,声音随着风传得很远:“‘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’屈原的诗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。”
我跟着低声念着,感受着诗句中的悲凉与壮烈。这时,东东突然问我:“你知道屈原为什么会选择投江吗?”
我停下手中的编织,陷入了沉思。东东接着说:“他是因为无法忍受国破家亡的痛苦,无法接受奸臣当道的局面,宁愿以死明志。”
河面上的龙舟赛已经接近尾声,一艘艘龙舟划过终点,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我和东东站起身,将编织好的花环投入河中。
“愿屈原的精神永远流传。”东东低声说,我用力地点了点头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,像是给这个端午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回到家,我翻阅着关于屈原的书籍,心中涌动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。
这个端午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,一次对传统美德的传承。屈原的故事,将随着龙舟的桨声,随着飘香的粽子,随着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,永远流传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