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的钟声悠悠地敲响,带来了一年一度的粽子飘香。我与好友晓峰相约于清晨的湖畔,携带着各自家中的粽子,准备去探望住在郊区的老教师张老师。张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,对学生严而不厉,关心备至,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给予我们很多指导。今年,我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,感谢他的教诲。
晓峰手提的篮子里装着豆沙粽和肉粽,我则准备了咸鸭蛋和雄黄酒。我们踏着青石板路,边走边谈,话题自然是绕不开即将到来的节日。
“古人云,‘五月五日,采艾叶,悬于门户’,”晓峰笑着说,“如今我们带着粽子去拜访张老师,也算是传承古人习俗了。”
我点头道:“是啊,张老师总是希望我们能够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就像端午节吃粽子一样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有些传统是不能忘记的。”
到了张老师的家,我们敲响了门。张老师打开门,看到我们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“你们两个小家伙,真是有心了。”他慈祥地说道。
我们进了屋,晓峰立刻打开篮子,展示着里面的粽子。“张老师,这是我们亲手包的粽子,希望您喜欢。”
张老师拿起一个粽子,仔细端详后说道:“瞧这粽子,包得四角分明,真是工艺精巧。粽子就好比人,外面的糯米软糯,内心则需有硬核,这样才能立于世。”
我接着说:“老师,您常教导我们要像屈原那样,有高洁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。屈原虽投江,但他的精神却像粽子一样,被我们一代代传下来。”
张老师满意地点头:“很好,你们能够领悟到这一点,我真的很高兴。”
随后,我们围坐在庭院里,品着粽子,听着张老师讲述端午节的历史与传说。他说:“屈原忠而被谤,忧国忧民,投江自尽。端午节,既是对他的缅怀,也是对美好品质的颂扬。”
晓峰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老师,您总说做人要有‘竹石’般坚韧不拔的精神。今天,我们包粽子,划龙舟,不仅是纪念屈原,也是在磨练自己。”
“对,”我插话道,“就像划龙舟一样,需要齐心协力,每个人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
张老师看着我们,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:“没错,无论是包粽子还是划龙舟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取精神。你们在成长的路上,也要记住,只有心怀祖国,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我们离开张老师家的时候,夕阳已经洒满了天际。我们承诺,明年还会再来,带着更多的粽子,也带着更多的收获。端午节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,更应将这份传统美德发扬光大,让它在我们的手中绽放新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