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每当这个时节,校园里便弥漫着淡淡的清香,那是家家户户制作清明果的味道。清明果,又名青团,是江南一带特有的传统食品,每逢清明时节,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种以艾草或麦苗汁和糯米粉制成的食品,以示对先人的怀念。
我叫文杰,是个高中生,清明节前夕,班级里掀起了一股做清明果的热潮。班主任老师提议,让我们在课外活动时间亲手制作清明果,以此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,并感受节日的气氛。
“同学们,大家都知道清明果是怎么做的吗?”班主任老师站在讲台上,面带微笑地问道。
“老师,我妈妈每年都会做,我可以教大家!”一个活泼的女同学小玲举起手来,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“好啊,小玲,你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制作过程吧。”老师点了点头,示意小玲上台。
小玲走上讲台,开始了她的“现场教学”:“我们需要采摘新鲜的艾草,然后将其煮熟,捣烂成泥。接下来,将糯米粉和艾草泥混合,揉成团。最关键的一步是包馅,通常我们会用豆沙、咸蛋黄或是肉松等做馅料。把包好馅的糯米团子放进蒸笼,蒸熟了就可以吃了。”
听着小玲绘声绘色的讲解,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教我做清明果的情景。那时候的我,手忙脚乱,总是把糯米团弄得满手满脸都是。妈妈总是笑着说:“做清明果,要心细手巧,就像古人云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’,做事情急不得。”
在小玲的指导下,我们开始了实践操作。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,有的同学手法熟练,有的则显得有些笨拙。我和同桌小波一组,他是个喜欢研究传统工艺的男孩,对于这次活动格外兴奋。
“文杰,你看,这样包出来的清明果才饱满,馅料也不会漏出来。”小波一边说着,一边示范着如何把糯米皮捏得均匀,再巧妙地包入馅料。
我也尝试着按照小波的方法去做,虽然开始时有些生疏,但慢慢地也有了些进步。不一会儿,我们的清明果就都做好了,虽然形状各异,但每一个都凝聚了我们的用心和汗水。
“你们看,我们的清明果做好了!”小玲兴奋地展示着她的作品,那是一个个精致的小团子,绿油油的颜色透着春天的气息。
“真不容易啊,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清明果!”我感叹道。
“是啊,这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。”小波认真地说。
随着清明果的蒸熟,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。老师让我们围坐在一起,品尝我们亲手制作的清明果。每一个咬下去的瞬间,都是对传统的一种致敬,也是对家的一种思念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我轻轻吟诵着杜甫的诗句,心中充满了对先人的怀念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,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清明果,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。
随着活动的结束,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。清明果不仅仅是一种食品,它更承载着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。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,我们用双手和心灵,共同编织了一段难忘的校园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