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透过薄雾,洒在了小镇的青石板路上。我,一个名叫晨曦的小学生,提着小篮子,蹦蹦跳跳地穿过巷弄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今天是端午节,我要和小伙伴小竹一起去河边采苇叶。
“小竹,你来啦!”我远远地看见小竹背着他的小背篓,里面已经装着几把洗净的艾草。我们相视一笑,心照不宣地向河边走去。
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”小竹随口吟道,他总是喜欢古诗词,连说话都带点儿书香气。
我们来到河边,一片片苇叶绿油油的,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端午节准备的礼物。我俩弯下腰,开始精心挑选合适的苇叶。突然,小竹停下了动作,眼睛盯着水面。
“咦,你看那是什么?”他指着河中一个漂流物。
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一个竹篮子在水面上悠悠漂浮。我们赶紧把竹篮捞起,里面竟然放着一些新鲜的粽叶和几颗红枣。
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!”小竹兴奋地说。
我们决定用这些意外的收获来包粽子,纪念屈原的高洁精神。回到家,我拿出妈妈提前准备好的糯米和红豆,还有那几颗红枣。小竹则小心翼翼地将粽叶洗净,准备开工。
“‘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’,小竹你的动作真有几分巧妇的风范。”我调侃道。
他脸上泛起红晕,却也不甘示弱地回应:“别光说不练,咱们比比看谁包的粽子更像样。”
我们开始忙碌起来,包粽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我尝试着模仿妈妈的样子,将粽叶折成漏斗形,填入糯米,再加一颗红枣,然后小心翼翼地包好,用细绳紧紧扎起来。小竹则更加细致,每一个粽子都包得四角分明,美观极了。
“‘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’,不亲自动手,怎能学会呢?”小竹边包边教我。
几个小时过去了,一篮子粽子终于包好了。我们把粽子放入锅中煮,不一会儿,锅盖下就飘出了诱人的香气。我俩坐在厨房里,聊着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,心中充满了对先人的敬意。
“‘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’,虽然我们不能和屈原相比,但在这一天,我们也要记住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人。”小竹的话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
夕阳西下,粽子也煮好了。我们拿出几个粽子,准备送到邻居家,和大家分享这份节日的喜悦。走在回家的路上,我望着天边渐渐消散的晚霞,心中默念着:“‘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’,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这个传统佳节团团圆圆。”
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日子,更是传承文化、纪念先贤的时刻。我和小竹的这一天,简单而快乐,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。这份记忆,将如同那些香甜的粽子一般,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