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我和小伙伴们在学校的操场上追逐嬉戏,欢笑声此起彼伏,如同春日里最美的乐章。忽然,一阵阵粽子的清香飘过,打断了我们的游戏。我用力吸了吸鼻子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——端午节就要到了。
“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吗?”我好奇地问身旁的小朋友。
“好像是为了纪念屈原吧?”小华挠了挠头,不确定地说。
“对啊,古人云‘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’,屈原就像那坚韧不拔的竹子,即使面对困境,也永不言败。”我模仿着老师讲解的样子,认真地解释道。
“哈,你这比喻太形象了!”小丽拍手笑道,眼睛弯成了月牙儿。
我们决定自己动手做粽子,体会传统节日的乐趣。只见大家围成一圈,妈妈们教我们如何包裹糯米和馅料。我笨手笨脚地尝试,却总是包不好,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“别急,慢慢来,‘欲速则不达’嘛!”妈妈温柔地安慰我,然后一步步演示给我看。
我按照妈妈教的方法,终于包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粽子。虽然它没有外面卖的那么精致,但我知道这亲手制作的过程,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。
节日当天,我们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端午诗歌朗诵会。同学们一个个穿上节日的服装,或深情或激昂地朗诵着关于端午的诗词。轮到我时,我深吸一口气,朗诵起了《九歌·湘夫人》中的句子: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”
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我的表演所感染,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。我心里暗自得意,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入境始觉山河美”吧。
散会后,我们还参与了划龙舟的活动。虽然只是一条小船,但大家齐心协力,水花四溅中我们仿佛化身为勇敢的水手,乘风破浪。那种团结一心的精神,真是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。
夜幕降临,我们点燃了孔明灯,许下美好的愿望。我闭上眼睛,默默地祈祷家人平安健康,朋友们快乐成长。孔明灯缓缓升空,带走了我的愿望,也带走了我对端午节的热爱和记忆。
这个端午节,我不仅仅学会了包粽子,朗诵古诗,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社区团结互助的精神。我仿佛看到屈原那不屈的精神,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传承下来,犹如那粽子的香气,永远不会散去。
文章到此结束,如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一样,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记忆,更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深刻体验。